蜀繡源于周,興于漢,盛于唐。蜀繡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廣漢“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一具青銅塑像,留存在服飾上的龍紋,據(jù)清華大學中國絲綢服飾圖案專家黃能福教授鑒定,所塑銅像為君王,服飾上的龍紋為刺繡。由此將蜀繡的起源追溯到了商周時期。蜀繡為絲織品上繡制產物,不易長時間保存,保存的也不過一二百年,因此蜀繡歷史只能從相關歷史物證和歷史文獻中查找推斷。
西漢賦學家楊雄在其《蜀都賦》中云“若揮錦繡布,望芒兮無幅”。足見漢時蜀繡的興繁景象。到西漢末刺繡已成為“女工之業(yè),覆衣天下”(《后漢書》)。當時藝高的繡女被朝廷官府控制,漢代少府屬官的東織室、西織室,就是專為皇室加工繒帛紋繡高級成衣而設立的。因繡品顯示出非凡之技而被皇宮貴族們視為珍寶。晉常璩《華陽國志》中詳細記載了此蜀中之寶,更將蜀繡與金銀珠玉同列。漢末三國時,蜀繡被用來換與易物彌補財政之不足。
唐時成都繁華富麗,天下太平而俱于生活享樂。史稱“成人多工巧,綾錦雕縷之妙,殆牟于上國”。蜀地偏僻獨安,群山環(huán)抱,地處川西平原,氣候溫潤祥和,土地肥沃豐潤,特適合種桑養(yǎng)蠶,所產絲帛質優(yōu)量大,為蜀繡的發(fā)展奠定了優(yōu)裕的物質基礎,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的南絲綢之路便始于成都)。
五代十國時,四川先后被王建、孟知祥割據(jù),稱為“前蜀”、“后蜀”,后蜀皇帝趨尚享樂,驕奢淫侈,《說郫》:“衍(王衍:王建之子)北巡,至宜昌,泛舟巡閬中,舟子皆錦繡”。韋莊“浣花詞”云:“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霧薄遠輕”。
宋代的帝王貴胄、富人大貫,享樂之風盛行,刺繡的需求量大增,刺繡技藝也隨之提高。由此也促進了蜀繡的發(fā)展,《全蜀藝文志》卷三十四中述:“織紋錦繡,窮工極巧”。《皇朝通鑒》卷十三載述:“蜀工富饒,絲帛所產,民制作冰、紈、綺、繡等物,號為冠天下”。經世代相傳,蜀繡技藝日趨完善,風格逐漸形成。迄今為止,蜀繡針法已發(fā)展到十二大類,一百二十二種。清道光以前,散步于民間的蜀繡藝人已相當眾多,并形成許多小型刺繡作坊,民間組織“三皇神會”成立,這是由店主組織工人生產、加工、銷售蜀繡制品的專門行會。表明蜀繡已從家庭小作坊走入市場形成規(guī)?;a的轉變過程。當時蜀繡主要分三類:穿貨(禮服、霞披、睡衣、挽袖及其它實用品)、行頭(劇裝)、燈彩(紅白喜事用的圍屏、采帳、被面等)。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都成立“勸工總局”,內設刺繡科、設計科。聘請名家設計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