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的字典《說文》是這樣寫的:“煙,火氣也。”煙的本義就是火氣,是物品燃燒時產(chǎn)生的氣體。由此產(chǎn)生了許多與煙有關(guān)的詞語,常見的煙霧、煙霞、煙花、煙波、煙塵、煙春、煙柳、煙島、煙徑、煙浦、煙雪、煙野、煙村、煙郊、煙云、煙景等等。近現(xiàn)代,國人漸稱之為煙。
古文獻(xiàn)中大量的“”并非現(xiàn)代所指的“”。像唐代黃滔《景陽井賦》有“臺城破兮春,舊井湛虧苔蘚新”之語;宋代陸游《小園》有“小園接鄰家,桑枯陰陰一徑斜”之語,舉不勝舉。但這些“”,都是指煙霧籠罩的草叢,也就是蔓草的意思。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識》使用“”一詞,是文獻(xiàn)中早表示今天我們所說的“”這一名稱的?!盁煛边@個名字,原來在菲律賓等地是沒有的。正如《金絲錄》的作者汪師韓寫的詠的《律詩四首》之一所寫:“移根呂宋始何年,芳草從新拜號煙”。據(jù)考證,印第安人所流行的都是今天所謂的普通(紅花)一個品種。但各地區(qū)的稱呼卻不相同,如西印度群島叫“約里”,巴西叫“碧冬木”,墨西哥叫“葉特爾”,而古巴則叫“科依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