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nèi)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
傳統(tǒng)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guān)公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單顏色,裝飾不同,舞法亦根據(jù)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如舞張飛獅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氣。
在舞獅技藝中,北獅重寫實,南獅重寫意。在南獅表演中要體現(xiàn)獅子時而威武勇猛,雄壯威風(fēng),時而嬉戲歡樂,幽默詼諧,那么就要將喜、怒、醉、樂、猛、驚、疑、動、靜、醒等神態(tài)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成功的表演往往讓觀眾看到的不但是精湛的技藝和高超的難度,更重要的是讓觀眾從中看出或悟到獅子在表演中的各種思維、各種動作的目的,把舞獅表演擬人化,賦予人的思想。讓人們在觀賞舞獅表演中時而緊張,時而驚奇、歡樂、陶醉,從而得到人生感悟和啟迪,升華思想,得到美好的藝術(shù)享受。
在舞獅表演中表演獅子的神態(tài)確實很重要,那么怎樣才能掌握好呢?此舉目的志在共同將獅藝不斷探索、提高與發(fā)展。
喜:配輕、快、歡樂的鼓點,獅子高興、快樂、眨眼、微笑、輕擺頭或輕跳轉(zhuǎn)身,配弓步、馬步、上膝或獨立步等。
怒:配重、急、快鼓點。獅子生氣發(fā)怒,怒目瞪眼,開口吼叫,獅頭用力抖動,配馬步、弓步站立步等。
醉:配輕、慢鼓點。獅眼半開半合微抖動,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種步法。
醒:配先輕后重,先慢后快鼓點,獅子恢復(fù)狀態(tài)過程,獅子眼從微開、半開、大開過度,伸懶腰與打哈浪結(jié)合,開合獅口與左右觀望配合。
動:根據(jù)獅動激情配與輕、重、快、慢、急、緩鼓點步法隨鼓點節(jié)奏而改變姿態(tài)。
靜:鼓停獅靜,目光平穩(wěn),獅的安靜造形突出,配仆步、弓步、馬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