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北獅以徐水北里為發(fā)祥地。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并風行于港澳,東南亞僑鄉(xiāng)。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yōu)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
在碑使中有關于唐明皇游月殿,獅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覺醒來而有醒獅舞,這故事說當唐明皇游月殿時,在階前出現(xiàn)一只五彩繽紛、闊口大鼻的獨角獸對著唐明皇沒有惡意,且在階前滾球,姿態(tài)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這一現(xiàn)象,他要近臣照他夢境中的瑞獸模仿出來,同時由樂部配以雄壯的鑼鼓編舞娛賓。自此之后,舞獅便流入民間。唐《立部伎》中的《太平樂》也稱《五方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詩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西涼伎》)??梢娞拼延歇{子舞。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早見于《漢書·樂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舞獅運動時利用人體多種姿態(tài)和獅頭、獅尾雙人配合,在行進動態(tài)和靜態(tài)造型變化中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與舞獅技巧中,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或動或靜,組成優(yōu)美形象的獅雕塑,表現(xiàn)獅子的勇猛剽悍、頑皮流行性等習性。
套路編排要求:內容豐富、構思巧妙,結構新穎,風格別致。舞獅技巧難度,創(chuàng)新動作是借助器械的設計來演繹,表達山、嶺、巖、谷、溪、澗、水、橋、洞等意思,展現(xiàn)獅子喜、怒、醉、睡、醒、動、靜、驚、疑、怕、尋、探、望、戲和翻、滾、臥、閃、騰、撲、躍、戲、跳等傳統(tǒng)舞獅的形式;動作與鼓樂伴奏和諧一致;整個套路既要有觀賞價值,又要有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作用。
醒獅舞在廣東人民中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自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傳統(tǒng)項目的醒獅隊,更如雨后春筍般建立,就從南海地區(qū)十七個鎮(zhèn)和縣屬機關、企業(yè),便有醒獅隊1800多個;大瀝鎮(zhèn)1990年元宵節(jié)舉行的"生菜會",就有500多個醒獅隊來賀慶;里水鎮(zhèn)的每一間小學都建有少年醒獅隊;南??h各鎮(zhèn)更有一些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醒獅隊,三代同堂齊上陣舞獅者,常有之。此外,還有女子獅隊。
醒獅舞不單國內有名,且揚名海外,海外的華人華僑均有舞醒獅的習俗。近年華僑、外國人到南海地區(qū)的舞獅館學醒獅、習武者甚眾。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藝術的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盡一切努力,把醒獅這一文化藝術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