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于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繡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繡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蜀繡這一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濤制箋圖》繡屏,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繡稿,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一幅佳作。它還采用"線條繡",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瀟灑光亮、色調柔和,精致精美。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車凝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長短不齊的亂針腳,一針接一針向外繡,每針相接處不蓋頭,運針時由內向外或由兩側向中間摻攏。這種針法能夠隨事物的自然形態(tài),而體現(xiàn)得生動活潑。
滾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長短針,一針靠一針的滾,不露針腳的稱葉藏滾;稀疏顯現(xiàn)針腳的稱亮滾。適于繡蜀葵、芙蓉花葉的葉脈,以及樹藤、松針、煙云、人物衣褶等。這種針法能體現(xiàn)繡制物像的自然形態(tài)。
飛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長短不一的亂針腳。在運針上有的兩針相逗,有的用E3針。是一種適用于浸色的補充針法,而能掩藏原針層的埂子。
蜀繡即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總稱。其產地主要集中于成都、重慶、溫江、郫縣等地。蜀繡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蜀錦一起被稱為"蜀中之寶"。初,蜀繡主要流行于民間,至清朝中葉以后,逐漸形成行業(yè),尤以成都九龍巷、科甲巷一帶的蜀繡為。當時各縣官府所辦的"勸工局"也設刺繡科,可見其制作范圍之廣。當時的生產品種主要是官服、禮品、日用花衣、邊花、嫁奩、彩帳和條屏等。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其繡刺技法甚為獨特,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如五彩繽紛的衣錦紋滿繡、繡畫合一的線條繡、精巧細膩的雙面繡和暈針、紗針、點針、覆蓋針等都是十分獨特而精湛的技法。當今繡品中,既有巨幅條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賞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費品。比如北京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繡名品"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 雙面異色的"水草鯉魚"座屏、"大小熊貓"座屏,就是蜀繡中的代表作。
蜀錦,專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區(qū))生產的絲織提花織錦。蜀錦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
蜀錦有兩千年的歷史,大多以經線彩色起彩,彩條添花,經緯起花,先彩條后錦群,方形、條形、幾何骨架添花,對稱紋樣,四方連續(xù),色調鮮艷,對比性強,是一種具有漢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一起,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錦。
四川古稱“蜀”、“蜀國”和“蠶叢之國”,這里桑蠶絲綢業(yè)起源早,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蜀錦興于春秋戰(zhàn)國而盛于漢唐,因產于蜀地而得名,在傳統(tǒng)絲織工藝錦緞的生產中,歷史悠久,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