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代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則明確提出蜀繡和蜀中其他的物產,包括壁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等,皆可視為“蜀中之寶”,充分說明蜀繡作為地方工藝品的珍稀獨特。其實,蜀繡的歷史跟蜀錦一樣,都是萌芽于古蜀時期先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據文獻記載,蜀國早的君王蠶叢已經懂得養(yǎng)殖桑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繡就已經馳名天下。作為珍稀而昂貴的絲織品,蜀國經常用它交換北方的戰(zhàn)馬或其他物資,從而成為主要的財政來源和經濟支柱。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的對象除了金銀、蜀錦、蜀繡,還大量劫掠蜀錦蜀繡工匠,視之為奇珍異物。時至宋代,蜀繡之名已遍及神州,文獻稱蜀繡技法“窮工極巧”。成都地區(qū)因其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越,盛產絲帛,因此蜀錦蜀繡的制作生產“冠于天下”。
蜀繡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于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繡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繡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蜀繡這一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濤制箋圖》繡屏,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繡稿,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一幅佳作。它還采用"線條繡",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瀟灑光亮、色調柔和,精致精美。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地域保護范圍
蜀錦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為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金牛區(qū)、雙流縣等3個區(qū)縣現轄行政區(qū)域。 [1-2]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材料。
蜀錦
1.桑蠶絲由桑蠶絲并捻后精練、染色而成。
2.桑蠶絲的產地品質要求:四川生產的3A級以上桑蠶絲。
(二)生產設備。
小花樓織機。
三國,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太平御覽》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唐代蜀錦技術有很大發(fā)展,遠銷到日本、波斯。唐代蜀錦保存到現代的有團花紋錦、赤獅鳳紋蜀江錦待多種,其圖案有團花、龜甲、格子、蓮花、對禽、對獸、斗羊、翔鳳、游鱗等。
北宋建立成都錦院,元明以來品種更多,應用更廣。宋元蜀錦十分精美,可從元《蜀錦譜》中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