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遍布四川民間,70年代末川西農村幾乎是"家家女紅,戶戶針工",人數達四五千之多,相當于刺繡工廠在職職工的15倍。她們除刺繡被面、枕套、頭巾、手巾、襯衣、桌布等幾十個品種外,還積極生產外貿出口的生紡繡片、繡屏等。繡品仍保持濃厚的地方特色。蜀繡這一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時常得到畫家的大力支持, 如《薛濤制箋圖》繡屏,就是畫家趙蘊玉提供繡稿,由刺繡工藝師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一幅佳作。它還采用"線條繡",在潔白的軟緞面料上運用暈、紗、滾、藏、切等技法,以針代筆,以線作墨,繡出來的花紋線條流暢、瀟灑光亮、色調柔和,精致精美。不僅增添了筆墨的濕潤感,還具有光潔透明的質感。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長短針,分全三針、二二針、二三針三種。全三針是長短不等的三針;二二針是兩長兩短的針;二三針是兩長三短的針。各種針腳都須密接相挨,每排長短不等,但針腳是相接的,交錯成水波紋。全三針適用于傾斜運針的繡面,向左傾斜的先由短針到長針;向右傾斜的先由長針到短針。二二針適用于小面積部位。二三針用處較廣,凡正面或稍傾斜的繡面部適用此種針法。繡花、鳥、蟲、魚、人物、走獸不僅易于浸色,而更能體現事物的自然和真實感。
蜀錦是中國四川生產彩錦,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漢至三國時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帶)所產特色錦的通稱。以經向彩條和彩條添花為特色。
蜀錦歷史悠久,秦漢末年已有大量生產,早期以多重經絲起花(經錦)為主。朱啟鈐《絲繡筆記》:“蓋春秋末時蜀未通中國,鄭、衛(wèi)、齊、魯無不產錦?!庇衷疲骸白允裢ㄖ性検挛鳚u,魏晉以來蜀錦勃興……”西漢時,蜀錦品種、花色甚多,用途很廣,行銷全國。
三國,蜀丞相諸葛亮把蠶桑生產放在重要位置,蜀錦在當時不僅是對外貿易的商品,而且也是軍費開支的來源?!短接[》引《諸葛亮集》:“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蜀錦獲南洋博覽榮獲國際特等獎。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蜀錦獲在巴拿馬榮獲金獎。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蜀錦參加南洋勸業(yè)會展覽,博得國際好評,榮獲特等獎。
民國二十八年(1937年),蜀錦在美國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東方美人獎。
1980年,蜀錦月華錦、雨絲錦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部產品獎。
1984年,蜀錦民族緞榮獲中國絲綢總公司優(yōu)質獎。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成為首批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9月,蜀錦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