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繡又名“川繡”,是在絲綢或其他織物上采用蠶絲線繡出花紋圖案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主要指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帶的刺繡。2006年5月20日,蜀繡經批準入選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蜀繡早見于西漢的記載,當時的工藝已相當成熟,同時傳承了圖案配色鮮艷、常用紅綠顏色的特點。清代確立了“蜀繡、蘇繡、湘繡、粵繡”為中國四大名繡。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長短針,分全三針、二二針、二三針三種。全三針是長短不等的三針;二二針是兩長兩短的針;二三針是兩長三短的針。各種針腳都須密接相挨,每排長短不等,但針腳是相接的,交錯成水波紋。全三針適用于傾斜運針的繡面,向左傾斜的先由短針到長針;向右傾斜的先由長針到短針。二二針適用于小面積部位。二三針用處較廣,凡正面或稍傾斜的繡面部適用此種針法。繡花、鳥、蟲、魚、人物、走獸不僅易于浸色,而更能體現(xiàn)事物的自然和真實感。
扣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針腳齊整,針與針間緊密靠著。一層一個色,層與層間分界有一絆線,頭一層須蓋上次層的外線,在頭一層針腳上搭頭。運針時是倒起運,由內到外。其特點能顯出繡制物像的凸凹形狀。
撒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運用一種稀疏不規(guī)則的針法,刺撒上去,以起到隱約的顯現(xiàn)色彩、調和色彩和增添色彩的效果,適用于繡制金魚的尾尖、雀鳥的尾子和脊背花紋等。
E針
蜀繡基本針法之一。是一種有規(guī)律的長短針,每層的色不一,而見縫插針,頭一層是長短的密針,長的
清代蜀錦得到恢復,并受到江南織錦很大影響,產生了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等品種,其中尤以色暈彩條的雨絲、月華特色。雨絲錦是利用經線彩條寬窄的相對變化來表現(xiàn)特殊的藝術效果;月華錦則是利用經線彩條的深淺層次變化為特點。月華錦牽經時要根據(jù)彩條配色以及經線配色的編號,按彩條的次序、寬窄、色經的深淺變化規(guī)律來排列籆子,每牽完一柳頭,必須調換一部分篗子,稱為“手換手”,此為蜀錦獨有的牽經方法。
蜀錦的織造在漢唐時期以多綜多躡織機為主,唐宋以來使用束綜提花的花樓織機?,F(xiàn)代蜀錦采用的是分條整經的方式,適宜于牽彩條經?,F(xiàn)代蜀錦用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色彩鮮艷。傳統(tǒng)構圖大體可分為雨絲錦、方方錦、條花錦、散花錦、浣花錦和民族錦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