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下線的整改:采用Φ12熱鍍鋅圓鋼在建筑物的拐角轉彎處應盡可能的設置引下線,引下線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8米(三類應為24米,一類不大于12米)。建筑物本身接地電阻達不到要求或建筑物本身無鋼筋混凝土基礎的,需要另行增設人工接地地網(wǎng)。
等電位措施的整改:樓面上所有的金屬構件均要就近與避雷帶或避雷網(wǎng)格作不少于兩點的等電位連接。(其目的便于雷電流的多渠道的泄放)。
接地電阻的標準:要求沖擊接地電阻不大于10歐姆。
避雷針,又名防雷針、接閃桿,是用來保護建筑物、高大樹木等避免雷擊的裝置。在被保護物頂端安裝一根接閃器,用符合規(guī)格導線與埋在地下的泄流地網(wǎng)連接起來。避雷針規(guī)格必須符合GB標準,每一個防雷類別需要的避雷針高度規(guī)格都不一樣。 [1]
當雷云放電接近地面時它使地面電場發(fā)生畸變。在避雷針的頂端,形成局部電場集中的空間,以影響雷電先導放電的發(fā)展方向,引導雷電向避雷針放電,再通過接地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大地,從而使被保護物體免遭雷擊。
預放電避雷針
當避雷針截受雷擊時,由接閃體接閃,通過雷電波形處理裝置,利用外殼與中心接地桿之間有3mm間隙,構成耦合電容,同時外殼通過一個電感線圈接地(中心接地桿)當下行先導接近接閃器時,由于頻率,電感呈開路狀態(tài),電容對高頻呈現(xiàn)短路特性,因此耦合電容作用下,接閃器表面電場強度迅速增加,直至觸發(fā)雪崩過程,從而能在頃刻間將雷電流泄放入地,以至有效的達到防雷害保的目的。
避雷針原理
在雷雨天氣,高樓上空出現(xiàn)帶電云層時,避雷針和高樓頂部都被感應上大量電荷,由于避雷針針頭是尖的,所以靜電感應時,導體總是聚集了多的電荷。這樣,避雷針就聚集了大部分電荷。避雷針又與這些帶電云層形成了一個電容器,由于它較尖,即這個電容器的兩極板正對面積很小,電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說它所能容納的電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電荷,所以,當云層上電荷較多時,避雷針與云層之間的空氣就很容易被擊穿,成為導體。這樣,帶電云層與避雷針形成通路,而避雷針又是接地的,避雷針就可以把云層上的電荷導入大地,使其不對高層建筑構成危險,保證了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