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棕櫚蠟成為廣為人知之物質(zhì)是在18世紀后半葉以后。初被應(yīng)用于地板蠟,其后擴大到復(fù)寫紙、打印機色帶及各種上光劑出口到世界各地。現(xiàn)在,在信息記錄、電子零件及各種技術(shù)領(lǐng)域中作為重要的機能性素材發(fā)揮著作用。
信息
制藥:主要以10%(v/v)水性乳液的形式用于糖衣片打光。打光后的片劑具有良好的光澤而不起皺。也可以粉末的形式用于糖衣片打光。也可單獨或者與羥丙纖維素、海藻酸鹽/果膠-明膠、丙烯酸樹脂、硬脂醇合用于制備緩釋固體制劑。此外,巴西棕櫚蠟曾用于制備耐胃酸的微球。
其它:廣泛用皮革等工業(yè)。
取本品5.0g,精密稱定,置250ml燒瓶中,加二甲苯100ml,加熱至完全溶解,加乙醇50ml和溴麝香草酚藍指示液2.5ml,加熱使澄清后,趁熱用乙醇制氫氧化鉀滴定液(0.1mol/L)滴至綠色,并將滴定結(jié)果用空白試驗校正。酸值(中國藥典2005年版二部附錄Ⅶ H )應(yīng)為2~7。
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二部附錄V B)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6μl,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三氯甲烷(2:98)為展開劑,展開后,取出,晾干,噴以新制的20%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0~105℃加熱10~15分鐘,立即檢視。對照品溶液顯示的斑點由低至高依次為深藍色的薄荷醇、紅色的麝香草酚和深藍色的乙酸薄荷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