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是一種鍵盤樂器,用鍵拉動琴槌以敲打琴弦。從十八世紀末以來,在歐洲及美國,鋼琴一直是主要的家庭鍵盤樂器。鋼琴發(fā)源于歐洲,十八世紀初,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artolommeo Christofori)發(fā)明的一種類似現(xiàn)代鋼琴的鍵盤式樂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撥弦古鋼琴——哈普西科德(Harpsichord)在音源與演奏形式這兩大特征上,都與擊弦古鋼琴有著完全相同的特征。就是外型上也基本一致,乃至如今我們僅從外型上難以分辨它們是哪一種琴。兩種古鋼琴在外型、音源、演奏特征上是一致的,但它們演奏所發(fā)出的聲音效果則完全不同。這是由于激發(fā)琴弦方式的不同使然。撥弦古鋼琴是在鍵盤的尾端裝有撥弦的裝置,其撥弦的撥子是以金屬薄片包裹皮革制成,也有使用禽鳥的羽翎作為撥片,故也稱這種琴為羽管鍵琴。按動音鍵而撥弦,十指可同時并用,彈奏出各聲、復調音樂。這種激發(fā)音弦的方式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點。
擊弦古鋼琴稱為科拉維科德(Clavichord),它無論從音源、演奏形式、激發(fā)琴弦的方式都更接近現(xiàn)代鋼琴。但是由于它的結構過于簡單,一沒有三級杠桿的傳動方式;二沒有擊弦后立即脫離琴弦的裝置;三不能快速連續(xù)彈奏;四沒有現(xiàn)代鋼琴所具有“軟中硬”的弦槌。以上4個方面正是現(xiàn)代鋼琴擊弦機鍵盤的主要特征。由于上述原因,擊弦古鋼琴的音量小而纖細,具有一種恬淡的金屬音色,有些像敲擊鋼片琴的聲音特色,聽起來也有其迷人之處。在小范圍的室內樂作品中有著其它樂器所難以替代的聲音效果,乃至在1709年現(xiàn)代鋼琴問世后仍在歐洲樂壇上活躍了100多年。
德國管風琴師、制作師戈特弗里德.西爾伯曼,在1730年根據(jù)一份繪制極不準確的意大利鋼琴草圖,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發(fā)明,制造出德國架鋼琴。他把這架琴送到音樂大師巴赫那里鑒定,巴赫卻不屑一顧,只是說道:“觸鍵太重,高音音色太弱?!?,但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在采用了巴赫的建議之后,于1747年又加以革新。同年,巴赫在波茨坦進宮晉見腓特烈大帝時彈奏了西爾曼的新型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