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管理
9 設備前期管理與設備一生管理的關系?
從設備一生的全過程來看,設備的規(guī)劃對設備一生的綜合效益影響較大。維修固然重要,但就維修的本質來說是事后的補救,而設計制造中的問題,在單純的維修中往往無法解決。
一般來說,降低設備成本的關鍵在于設備的規(guī)劃、設計與制造階段。因為在這個階段設備的成本(包括使用的器材、施工的工程量和附屬裝置等的費用)已基本上決定了。顯然,精湛優(yōu)良的設計會使設備的造價和壽命周期費用大為降低,并且性能完全達到要求。
設備的壽命周期費用主要取決于設備的規(guī)劃階段,經研究表明;在設備規(guī)劃到50%時,費用的實際支出20%的費用,但已決定了85%的設備壽命周期。在規(guī)劃后期花的費用多,但對壽命周費用的影響不大。
設備前期管理若不涉及外購設備的設計和制造,設備的壽命周期費用一般無法直接控制。所以,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把握設備的規(guī)劃決策和外購設備的選型購置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做好了這一部分工作,就抓住了前期工作的關鍵,也就基本上做好了設備的前期管理工作。
10 設備前期管理的工作程序是什么?
設備的前期管理按照工作時間先后可分為規(guī)劃、實施和總結評價三個階段:
①規(guī)劃階段主要是進行規(guī)劃構思、初步選擇、編制規(guī)劃、評價和決策。本階段工作的重點是進行規(guī)劃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確定設備的規(guī)劃方案。
②實施階段主要是進行設備的設計制造,或者是進行選型(招標)、訂貨和購置等工作,并對這些工作加以管理。如設備正式使用前的人員培訓、檢查驗收和試運行等的管理。本階段工作的重點是盡可能的縮短設備的投資周期,及時發(fā)揮設備的投資效益。
③總結階段主要進行設備在規(guī)劃、設計制造或選型采購、安裝調試、使用初期等階段的數據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和反饋,為以后企業(yè)設備的規(guī)劃、設計或選型提供依據。
11 通常所說的企業(yè)設備前期管理包括哪些工作內容?
新購置(或自制)的設備在投入正式運行前的管理工作,一般應包括設備規(guī)劃方案的調研、制定、可行性研究和決策;設備貨源的調查、情報的搜集整理分析;設備投資計劃編制、費用預算、實施程序;設備采購、訂貨、合同及運輸管理;自制設備的設計、制造、鑒定;設備的安裝、調試、驗收;設備的初期使用效果分析、評價及信息反饋等。
12 設備選型應遵循什么原則?
選型的原則是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生產上適用的原則。
①生產上適用,所選購的設備應與本企業(yè)擴大生產規(guī)?;蜷_發(fā)新產品等需求相適應。
②技術上先進,在滿足生產需要的前提下,要求其性能指標保持先進水平,以利提高產品質量和延長其技術壽命。
③經濟上合理,即要求設備價格合理,在使用過程中能耗、維護費用低,并且回收期較短。
13 設備選型需考慮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設備選型要統籌考慮設備的可靠性、性、經濟性、技術性、防腐性、成套性、生產性、節(jié)能性、維修性、環(huán)保性等性能。且要掌握國內外新設備的信息。對引進國外設備要多方技術交流、詢價、對比,認真談判,選擇先進、適用的設備。
1)設備的可靠性:是指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規(guī)定的條件下完成規(guī)定功能的能力。它表示一個系統,一臺設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在規(guī)定使用條件下,無故障地發(fā)揮規(guī)定機能的程度。
2)設備的的性:是指設備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保證的程度。
3)設備的經濟性:是指設備在壽命周期內支出總費用的大小。
4)設備的技術性:是指設備在使用過程中滿足生產工藝要求的特性。
5)設備的防腐性:是指設備本身具有防止介質腐蝕的性能。
6)設備的成套性:是指各類設備之間及主輔機之間配套的程度。
7)設備的生產性:生產性即設備的生產效率。選擇設備時,力求選擇以小地輸入獲得地輸出的設備。
8)設備的節(jié)能性:是設備對能源利用的性能,一般以設備單位開動時間的能源消耗量來表示。如小時耗電量、耗汽(氣)量;也有以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耗量表示的,如每噸合成氨耗電量等。
9)設備的維修性:又稱為可修性、易修性。它直接影響設備維護和修理的工作量和費用,維修性能好的設備,一般是指設備結構簡單,零部件組合合理,維修時零部件可迅速拆裝,易于檢查、易于操作,通用化和標準化,零部件互換性強,配件供應充足。
10)設備的環(huán)保性:是指設備的噪聲、泄漏或排放有害物質時對環(huán)境污染的程度。選擇設備時要把噪聲控制在標準范圍之內,杜絕泄漏點,對排放的廢氣、廢渣、污水要配備治理設施。
14 選擇設備應如何考慮設備的設備的維修性?
人們希望投資購置的設備一旦發(fā)生故障后能方便地進行維修,即設備的維修性要好。選擇設備時,對設備的維修性可從以下幾方面衡量。
①設備的技術圖紙、資料齊全。便于維修人員了解設備結構,易于拆裝、檢查。
②結構設計合理。設備結構的總體布局應符合可達性原則,各零部件和結構應易于接近,便于檢查與維修。
③結構的簡單性。在符合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設備的結構應力求簡單,需維修的零部件數量越小越好,拆卸較容易,并能迅速更換易損件。
④標準化、組合化原則。設備盡可能采用標準零部件和元器件,容易被拆成幾個獨立的部件、裝置和組件,并且不需要特殊手段即可裝配成整機。
⑤結構先進。設備盡量采用參數自動調整、磨損自動補償和預防措施自動化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