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培訓(戶外拓展)的概念源于1941年的英國,英文名為Outward Bound,意為投向外界未知旅程,迎接挑戰(zhàn)。有些中文使用國也翻譯為"外展訓練"。
野外拓展訓練是提高企業(yè)生產力的新型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法的前提是:體驗先于學識,同時,學識與意義來自參加者的體驗。每個參加者的體驗都是獨特的,因為這個學習過程運用的是歸納法而不是演繹法,是由參加者自己去發(fā)現、歸納體驗過程中提供的知識。
當時的英國正處于二戰(zhàn)時期,當時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潛艇襲擊,許多海員葬身海底。
人們從生還者身上發(fā)現,他們并不一定都是體能的人,但卻都是求生意志頑強的人。于是Kurt Hahn 等人創(chuàng)辦了Salem School(沙拉姆海上訓練學校),訓練年輕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觸礁后的生存技巧。隨著時間推移,這種訓練形式的內涵迅速擴大,技法越來越豐富,隨后Hahn將已在德國、英國各地成立的學校整合,創(chuàng)辦了Outward Bound School。
戰(zhàn)爭結束后,拓展的獨特創(chuàng)意和訓練方式逐漸被推廣開來。1961年,Josh Miner,一位曾為Hahn工作的培訓師,將拓展培訓介紹到美國,創(chuàng)辦了Colorado Outward Bound School。由此,拓展培訓在世界各地蓬勃發(fā)展起來,訓練對象由海員擴大到軍人、學生、工商業(yè)人員等群體。訓練目標也由單純體能、生存技能訓練,擴展到心理訓練、人格訓練、管理訓練等。
項目分類
拓展培訓項目按照場地分為:場地、野外、水上、室內;按照風險級別分為:低風險、中度風險、高風險;
按照培訓對象分為:個人挑戰(zhàn)、團隊支持下的個人挑戰(zhàn)、團隊挑戰(zhàn);
按照高度分為:低空、高空、地面
高空拓展訓練項目:
項目名稱:高空斷橋
項目名稱:空中單杠
項目名稱:巨人梯
項目名稱:相依為命
項目名稱:攀巖
項目名稱:懸崖速降
項目名稱:高空繩網
項目名稱:高空吊樁
項目名稱:天梯
項目名稱:高空路
項目名稱:飛奪瀘定橋
拓展培訓設施:棧道橋
拓展培訓設施:鐵鏈橋
拓展訓練設施:索道橋
拓展訓練設施:秋千橋
拓展訓練設施:吊橋
場地拓展訓練項目:
項目名稱:穿越電網
項目名稱:信任背摔
項目名稱:風火輪
項目名稱:激情99
項目名稱:孤島求生
項目名稱:罐頭鞋
項目名稱:圈
項目名稱:交易電網
項目名稱:蘇武牧羊
項目名稱:雷區(qū)取水
項目名稱:羅馬戰(zhàn)車
項目名稱:有軌電車
項目名稱:盲人方陣
項目名稱:盲人繩房
項目名稱:信任同坐
項目名稱:極速60S
項目名稱:挑戰(zhàn)150
項目名稱:畢業(yè)墻
項目名稱:七巧板
項目名稱:驛站傳書
項目名稱:沙漠掘金
項目名稱:相逢
項目名稱:齊眉棍
項目名稱:牽手
項目名稱:逐鹿中原
項目名稱:風采
項目名稱:臥式傳遞
拓展訓練設施:滾桶球
拓展訓練設施:搭板過河
拓展培訓設施:牽引橫渡
拓展訓練項目:軟梯
拓展運動項目:筑橋向前
拓展運動項目:平衡木
拓展訓練設施:速降
拓展訓練項目:攀巖
拓展運動項目:緬甸橋
拓展運動項目:匍匐前進
拓展運動設施:成功橋
拓展運動設施:網墻
拓展培訓項目:相互依存
拓展訓練項目:逃生墻
拓展訓練項目:有軌電車
拓展訓練項目:獨木橋
拓展訓練項目:背摔
拓展訓練項目:雷陣取水
拓展訓練項目:孤島求生
拓展訓練項目:七巧板
拓展訓練項目:急速60秒
拓展訓練項目:縱橫天下
拓展訓練項目:翻樹葉
拓展訓練項目:兩人三足
拓展訓練項目:生命之旅
拓展訓練項目:袋鼠跳
驗經濟理論四特點:
1 學習的體驗
2 逃避的體驗
3 娛樂的體驗
4 審美的體驗
綜合這些要素,經常被用來作為體驗經濟范例的一些體驗品牌其實都無法完整地回答這幾個體驗經濟理論中所格外強調的問題。然而,卻有一種體驗產品幾乎給出了答案:這就是體驗式培訓-----拓展培訓(戶外體驗訓練)。
在拓展培訓(戶外體驗訓練)中,教師被稱為培訓師,也不再是主角,學員站在了舞臺的中央,培訓師從知識技能的傳遞者,變成了引導、激發(fā)學員盡情表演的導演。培訓方提供舞臺,并且與學員一起編寫劇本(培訓方案),學員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同時,強調學員在培訓后的回顧,這個過程使參訓者在自我的反省、回顧中完成自我關照,完成對體驗的超越。讓每位學員都體會到學習原本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其次,拓展培訓(戶外體驗訓練)真正做到了四種類型的體驗兼容,拓展培訓(戶外體驗訓練)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學習的體驗”是其中核心的部分;由于拓展培訓(戶外體驗訓練)打破了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的角色關系,因而給參訓者提供了一種“逃避的體驗”;體驗式培訓的載體是各種器械科目(教具)與游戲,這些科目本身多變而有趣,所以參訓者獲得了“娛樂的體驗”;在訓練過程中,由于受訓學員都非常投入,一些人性中的本善和一些人所特有的高尚素質得以充分的發(fā)揮,使受訓者得以欣賞到人性美這一主題,獲得充分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