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沖鉆井法
在旋轉鉆井的基礎上,再加上一個沖擊器,使鉆頭在沖擊動載和旋轉的聯(lián)合作用下破碎巖石的一種鉆井方法。從實際使用結果看,這種鉆井方法適用于鉆硬巖石及深部地層,在淺部及泥頁巖中較旋轉鉆井方法效果不明顯,是對旋轉鉆井方法的一種補充。
鉆進包括如下作業(yè):
(1)接單根。在鉆進過程中,由于井在不斷加深,鉆柱也要及時接長,每次接入一根鉆桿叫做接單根。通常每根單根長近10m,打一口井要接很多次單根。用頂部驅動鉆井裝置時接立根(一般由三個單根組成)。
(2)起下鉆。在井底破碎巖石的鉆頭會逐漸磨損,當鉆頭磨損到一定程度后,破巖速度就會很慢,需要更換新鉆頭。為此,需將鉆柱從井中取出(起鉆),更換新鉆頭后再將新鉆頭及鉆柱下入井內(nèi)(下鉆)。這一過程稱為起下鉆。一口井一般要用多只鉆頭才能鉆成,可能需多次起下鉆。有時為了處理井下復雜情況和事故,進行測井、取心等作業(yè),也需要起下鉆作業(yè)。
(3)固井。一口井在鉆鑿過程所形成的井(筒)壁應當是穩(wěn)定的,才能保證繼續(xù)向下鉆進。實際上,井眼所要穿過的地層性質(zhì)各異:有的地層巖石堅硬,井眼形成以后可以維持較長時間而不致坍塌;有的地層則很松軟、破碎,巖石極易坍塌落入井內(nèi);有的地層內(nèi)含高壓油、氣、水等流體;有的地層強度不高,易被壓裂,造成鉆井液漏失;有的地層含有鹽、石膏、芒硝等成分,對鉆井液產(chǎn)生不良影響等。盡管地層復雜多變,還是得設法將這些地層鉆穿。當這些地層被鉆穿以后,上述的各種復雜情況有的可能消失,對以后的鉆井不再危害,有的則繼續(xù)給鉆井工作造成麻煩,也許會形成隱患。為了保護已鉆成的井眼和使以后的鉆井工作順利進行,或為生產(chǎn)造成通路,防止各層間竄通,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對井眼進行加固,稱為固井。固井的方法是將套管下入井中,并在井眼與套管之間的環(huán)形空間內(nèi)灌注水泥漿(在套管的下段部分或全部環(huán)空)從而將套管和地層固結在一起,隔開某些地層。然后用較小的鉆頭繼續(xù)鉆出新的井段。一口井從開始到完成,常需下入多層套管并注水泥,即需進行數(shù)次固井作業(yè)。
(4)處理事故。如物件落入井內(nèi),需進行打撈;鉆桿斷在井內(nèi)也要打撈;鉆柱被卡在井內(nèi)時則要設法解除卡鉆。井噴失控著火是鉆井的災難性事故,處理這種事故難度。
(5)其他作業(yè)。在鉆井過程中要進行巖屑錄井、氣測等錄井工作,必要時還要鉆取巖心、進行電法測井等。探井在鉆遇好的油氣顯示時要進行地層測試等。
中國是世界上早進行石油鉆井的國家。早在西漢宣帝時(公元前60—70年),在現(xiàn)在的四川省和陜西省掘鑿鹽井發(fā)現(xiàn)天然氣,并用于煮鹽。到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在四川省自貢地區(qū)用人力頓鉆設備鉆出了“卓筒井”(小口徑井),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1900—1995)認為頓鉆鉆井是中國的重大發(fā)明。世界旋轉鉆井始于1900年,中國到1936年開始引進旋轉鉆機在新疆獨山子地區(qū)鉆了一批淺油井。1949年后,中國石油鉆井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四個時期:1949—1959年為初創(chuàng)時期,在這個時期主要是引進和學習蘇聯(lián)、羅馬尼亞等國家的鉆井裝備和技術,旋轉鉆井技術得到初步發(fā)展;1960—1978年是發(fā)展時期,通過自主攻關,形成了淺井和中深井的鉆井配套技術;1979—1998年是提高時期,廣泛吸收了國外先進鉆井技術,同時通過攻關,形成了深井鉆井和多種功能定向井鉆井的配套技術,并發(fā)展了保護油氣層技術;1998年以后是走向市場化的時期,在這時期主要發(fā)展了小井眼鉆井、大位移井鉆井、水平井鉆井、分支井鉆井、欠平衡鉆井、連續(xù)管鉆井和套管鉆井等鉆井新工藝技術。
利用機械設備或人力從地面將地層鉆成孔眼的工作稱為鉆井。通常指勘探或開發(fā)石油、天然氣等液態(tài)和氣態(tài)礦產(chǎn)而鉆鑿井眼及大直徑供水井的工程。鉆井在國民經(jīng)濟建設中的應用極為廣泛。
目前我國油 (氣) 田廣泛使用轉盤鉆鉆井。主要設備有井架、操作平臺、柴 油機、鉆機、鉆具、泥漿泵、發(fā)電機和測試 裝備以及燃料油罐、鍋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