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初由拉菲尼克(Rafinesque)于1818年首先描述并命名為Silurus punctatus。此名稱由后來的工人更改為有效學名Ictalurus punctatus。屬名Ictalurus來源于希臘語“ichtys”(意為魚)和“ailouros”(意為貓)。種名punctatus源自希臘語“punctatus”,譯為小斑點,指的是該魚側面的黑斑。
原產(chǎn)于北美洲大陸,從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北部。斑點叉尾蛔為溫水性魚類,棲息于河流、水庫、溪流、回水、沼澤和牛軛湖等水域底層。幼魚階段活動較弱,喜集群在池水邊緣攝食、活動,隨著魚體的長大,游泳能力增強,逐漸轉向水體中下層活動。冬天主要在水體底層活動,而且活動能力明顯降低。主要以底棲動物、小魚、蝦、水生昆蟲、有機碎屑等為食。
斑點叉尾鮰屬底層魚類。幼魚階段活動較弱,喜集群在池水邊緣攝食、活動,隨著魚體的長大,游泳能力增強,逐漸轉向水體中下層活動。冬天主要在水體底層活動,而且活動能力明顯降低。
斑點叉尾鮰魚苗成魚周期是多久
成魚飼養(yǎng)期
斑點叉尾鮰魚苗 成魚養(yǎng)殖成活率高,時間較短,對養(yǎng)殖條件要求也不很嚴格。主要還是池塘養(yǎng)殖,面積3畝~6畝,水深1.5米~2米為宜。既可單養(yǎng),也可混養(yǎng),一般混養(yǎng)效果較好。適宜于與斑點叉尾鮰 混養(yǎng)的魚類,主要有鰱魚、鳙魚、草魚、鳊魚和羅非魚。在養(yǎng)殖中,飼料配方和投喂技術對鮰 魚的生長很重要,國內(nèi)外都有深入的研究,并設計出各種不同的飼料配方。中國加工飼料的原料,主要有魚粉、大豆粉、小麥粉和玉米粉等,粗蛋白含量在25%~35%之間。飼料加工成沉性和浮性兩種顆粒,當水溫在15℃以上時,投喂浮性飼料;水溫低于15℃時,投喂沉性飼料。每天投喂兩次,即上、下午各1次,投餌范圍應盡量擴大些。每天觀察魚的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率。斑點叉尾鮰 對低氧的耐受能力相對較差,為防止浮頭和泛池,要經(jīng)常更換池水,以保持清新的水質,魚池中水的溶氧應經(jīng)常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斑點叉尾鮰也可以用網(wǎng)箱養(yǎng)殖,常采用二級放養(yǎng)。級從10厘米長養(yǎng)到尾重150克,第二級從150克養(yǎng)到750克~1500克,也可以直接從50克的魚種養(yǎng)至成魚。8厘米~10厘米規(guī)格魚種放養(yǎng)密度為350尾/平方米~400尾/平方米,150克重魚種養(yǎng)殖密度為150尾/平方米~250尾/平方米。斑點叉尾鮰 性情溫馴,有集群習性,易于捕撈,隨著魚體不斷長大,為調節(jié)好養(yǎng)殖密度、提益,可分批起捕上市或輪捕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