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鯢除新疆、西藏、內蒙、吉林、臺灣未見報道外,其余省區(qū)都有分布,主要產于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澗溪流中。
中國大鯢原產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四大區(qū)域:一是湖南張家界、江永、岳陽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縣、神農架;三是陜西漢中、安康、商洛;四是貴州遵義和四川宜賓、興文等地。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鶴峰、恩施,江西靖安、廣西柳州、玉林,甘肅文縣,河南盧氏縣、嵩縣,貴州黔東南,其中陜西漢中被中國農業(yè)部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授予“中國大鯢之鄉(xiāng)”稱號。據(jù)統(tǒng)計,大鯢自然資源蘊藏量約為9萬尾,以丘陵山區(qū)資源量為多,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由于工業(yè)污染的加劇,資源更顯不足。
大鯢的心臟構造特殊,已經出現(xiàn)了一些爬行類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國大鯢是二類保護動物,其經濟價值高,在美食、保健、醫(yī)藥、觀賞等方面均具有廣泛開發(fā)利用的前景,因而頗受社會各界關注。
大鯢是一種傳統(tǒng)的名貴藥用動物。現(xiàn)代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大鯢具有滋陰、的功效,對貧血、霍亂、瘧疾等有顯著療效。同時,大鯢也是一種食用價值的經濟動物,其肉質細嫩、風味獨特、營養(yǎng)價值,其肉蛋白中含有17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必需的氨基酸。
大鯢比較“害羞”,白天很小出現(xiàn),基本都呆在流溪里的洞穴內,晚上就開始活躍了。所以眼睛對它們來說,起到的作用不大。大鯢視力不佳,只能借頭和身體去感知水壓變化來捕食獵物。水里常見的動物,都是它們的菜。它們喜歡吃河流中的蝦、蟹、魚、蛙,甚至水蛇和水生昆蟲,有時運氣好也吃上老鼠和鳥類。它們喜歡在灘口石堆中守株待“魚”。一旦發(fā)現(xiàn)獵物經過時,便進行突然襲擊,用它們又尖又密的牙齒,死死咬住獵物,然后將其囫圇吞下。成年的大鯢食量很大,一頓可以吃體重的五分之一或更多。但是環(huán)境溫度低的時候,它們新陳代謝卻緩慢。在食物缺乏時,大鯢超能抗餓,據(jù)說兩三年不吃東西也不會餓死。
娃娃魚的形態(tài)特征如下:
大鯢,即娃娃魚 ,是兩棲動物中體形的一種,全長可達1米及以上,體重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點類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壯扁平。大鯢頭部扁平、鈍圓,口大,眼不發(fā)達,無眼瞼。身體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漸轉為側扁。體兩側有明顯的膚褶,四肢短扁,指、趾前四后五,具微蹼。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娃娃魚的體色可隨不同的環(huán)境而變化,但一般多呈灰褐色。體表光滑無鱗,但有各種斑紋,布滿粘液。身體腹面顏色淺淡?,F(xiàn)存的三種大鯢,中國大鯢身長可達1.8米,日本大鯢身長可達1.5米,隱鰓鯢身長可達0.75米。共通點是體形扁長,四肢很短,前肢4指,后肢5趾,趾間有蹼,有一短而側扁的尾巴。不知者或誤以為魚類,其實屬兩棲動物,水中用鰓呼吸,水外用肺兼皮膚呼吸,皮膚只有黏膜,沒有鱗片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