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RF3利用自身的GTP水解活性水解GTP回歸GDP結合狀態(tài),隨后從大亞基上脫離。
B. 兩個tRNA的釋放
(1)因子RRF(扭轉態(tài)tRNA結構類似)結合到空出來的A位點;
(2)此時具有扭轉態(tài)tRNA類似構象的復合物引誘EF·G·GTP結合到大亞基位置并鎖定扭轉態(tài)結構;
(3)EF·G·GTP水解GTP轉化為EF·G·GDP·Pi狀態(tài),這一步伴隨構象改變解鎖原本的扭轉態(tài)結構,將原本E位點的tRNA推出核糖體,將P位點的tRNA推到E位點,將RRF從A位點推到P位點;
(4)Pi從EF·G釋放,導致構象進一步變化,EF·G脫離,而E位點的tRNA由于較低親和性也從核糖體脫離,RRF由于對P位點的親和性低,也脫離。
C. 大小亞基的分離
(1)由于此時的大小亞基三個位點全空了,翻譯起始因子IF3得以進入結合到E位點,降低大小亞基之間的親和性,使其分離;
(2)IF3繼續(xù)結合在小亞基上,準備下一輪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