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聲系統(tǒng)設計通常從聲場設計開始,逐步向后推進到功放、聲處理、調音臺和聲源。因為聲場設計是滿足系統(tǒng)使用功能和音響效果的基礎。因此這種向后推進的設計步驟是十分必要的。
室內擴聲系統(tǒng)的供聲方案
根據使用功能、房間體型和服務區(qū)大小選擇供聲方案。
1.集中供聲(點聲源供聲)
優(yōu)點:可有效減小聲源間的干擾,音質清晰、視聽方向一致、聽感自然、聲場均勻。
缺點:聲能損失較大,不適宜空間較低的房間和狹長的房間,集中式供聲系統(tǒng)的揚聲器吊掛高度不應低于8~10m,否則聲場不易均勻。
2.分散式供聲
適用于狹長房間、高度較低的房間、混響時間較長的房間或隧道擴聲系統(tǒng)。
優(yōu)點:聲場均勻,聲能損失少。
缺點:視聽不一致,聲源之間干擾大,尤其是在兩個聲源覆蓋的交叉重疊區(qū)音質差
近年來,全國各地很多地方建造了音樂廳。音樂廳是以演出古典音樂為主的演出場所,而古典音樂傳統(tǒng)的習慣都是以自然聲演出,除非是露天演出或場地特別開擴,一般是不用擴聲設備的。因此音樂廳對室內的建筑環(huán)境聲學要求就非常嚴格。音樂廳的聲學設計非??粗鼗祉憰r間的處理,大多數情況下都希望混響時間長一些。
音樂演出團到音樂廳演出之前要走臺,因為音樂廳混響時間的長短對演員的自我感覺會產生影響,所以走臺主要目的不是練習,而是要找在這個音樂廳演出的感覺。但是絕大多數走臺都是在空場情況下進行的。音樂廳空場和觀眾滿場的情況下,混響時間由于人體吸收總會有些差別。走臺的演員當然要求盡可能地縮小這種差別。因為混響時間在空場和滿場時如果相差0.3秒以上,到演出時就會對演員的表演情緒產生影響。往往是走臺時感覺聲音很豐滿,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但是當演出時坐滿觀眾后(尤其是冬天),走臺時的感覺就找不到了,覺得聲音發(fā)干。這時演員的情緒就會受到影響,技巧的發(fā)揮也就容易失常。
音樂廳的內裝修是決定混響效果的關鍵。此外,早期聲的安排、吸聲系數的處理也至關重要。
一般情況下,座椅所占觀眾廳表面積大約25%強,而吸聲總量卻占70~80%。因此,為了延長混響時間,有些設計師們開始在座椅上想辦法。
近幾年,在進口座椅的一些資料上刊登了一種椅子的制作方法,而且漸趨流行。其主要特點就是椅子靠背的正面邊緣留出木邊,而且愈來愈寬,目的是要加大反射面積以延長混響時間。實踐證明,這種思路對音樂演出團的走臺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