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魚苗培育成活率普遍較低,一般只有30%左右,影響了養(yǎng)殖效益。根據(jù)筆者調查和分析,認為魚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條:
一、魚苗質量差 由于近年來人繁親魚退化,從而導致魚苗質量普遍下降,主要表現(xiàn)為魚苗生長慢、抗病能力差、畸形魚苗多,直接影響魚苗培育成活率。因此要重視做好親魚淘汰更新及提純復壯工作。
二、魚苗池過大過深 用于培育魚苗的魚池面積過大、水體過深,都有可能降低魚苗成活率。魚苗池面積過大,易形成風浪,而魚苗體小纖弱,容易隨風浪與池壁碰撞,造成魚體受傷、死亡;魚苗池水體過深,池塘水溫難以提高,也會抑制魚苗生長。魚苗培育池以面積2~4畝、水深1~1.5米為宜。
三、魚池敵害多 由于在魚池清塘時未能徹底將野雜魚清除,或注水時帶進,野雜魚爭食、耗氧、吞食魚苗,而影響魚苗培育成活率。因此,在魚苗放養(yǎng)前要徹底清塘,殺滅敵害生物;進水時,進水口應用密網嚴格過濾,以防敵害進入。
四、魚池天然餌料生物少 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輪蟲)是魚苗下塘時的開口餌料,其數(shù)量多少對魚苗培育成活率的高低影響極大。一般可在魚苗下塘前5~7天,每畝施有機肥300~400公斤,以使魚苗下塘時魚池中輪蟲正處于繁殖高峰期,從而達到提高魚苗成活率的目的。
五、殘留毒性未消除 由于清塘后間隔時間短、殘留毒性尚未消除,導致魚苗放養(yǎng)后生長不良和死亡。因此,在清塘時應選擇毒性較弱的如生石灰等,并在魚苗放養(yǎng)前1天,取幾尾魚苗放在魚池網箱中觀察1天,如魚苗活動正常,即可放魚苗;如魚苗活動異?;虺霈F(xiàn)死亡,說明魚池毒性尚未消除,暫時不能放魚苗。
六、放養(yǎng)不合理 放養(yǎng)密度過高或混養(yǎng)品種過多,都有可能因為餌料缺乏以及不同品種魚類的生活、攝食差異而導致魚苗死亡。根據(jù)養(yǎng)殖生產實踐經驗,一般每畝放養(yǎng)魚苗以8~10萬尾為宜,并應盡量避免混養(yǎng)。